欢迎访问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

上海交大iGEM代表队(SJTU-BioX-Shanghai)蝉联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附图】

发布时间:2016-10-31 浏览量:700

2016年10月31日,为期四天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全球总决赛在美国波士顿海因斯会议中心落下帷幕。今年的iGEM竞赛吸引了全球超过300支队伍参赛,竞争相当激烈,其中包括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的代表队,中国地区总共有63支队伍参与决赛。在本次大赛中,我校代表队SJTU-BioX-Shanghai蝉联世界金牌。

20161104.png

图1 上海交大iGEM代表队SJTU-BioX-Shanghai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基金会主席Randy Rettberg教授


今年的参赛项目为Vesatile Yeast Interface - for disease diagnosis(用于疾病诊断的多功能酵母接口),即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用于检测生理样本中疾病标志物的酵母菌株。疾病,尤其是重大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中面临的最难和最迫切的问题。本届团队针对糖尿病与嗜铬细胞瘤两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构建了快速的家用酵母检测器,其能在30秒内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发出肉眼可见的冷光,并且解决了生物检测器的保存与运输的问题,为这两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快速和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并为今后更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思路和细胞底盘。本次项目由队长赖伊杰同学通过自身经历与查阅文献独立提出,并联合其他队员一道对项目的所有实验部分进行了详细可行的设计,为了缩短检测时间,他决定避开转录机制,另辟蹊径地利用酵母内cAMP的变化构建生物传感器,并利用G蛋白偶联受体的模式化特点构建了可替换元件的检测信号系统,让同一种酵母底盘可以提供替换受体而检测不同的疾病标志物,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冻干的方法来制作酵母生物检测器,便于运输储存,利于成果转化。队员们还基于冻干酵母活化过程中活性的变化与cAMP和发光强度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成功拟合了实验数据,为未来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模型指导;另外,团队还扩展了项目的外延,从法律、安全、伦理的角度论证了项目的合理性,在做科研的同时,队员们还注重社会效益,调研了项目的公众接受度,向大众普及了合成生物学。
    本项目从载体构建、酵母工程菌功能验证、社会实践、数学建模、宣传设计与网站建设等多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每个阶段均成功实现,最终在iGEM决赛中完美收官。iGEM是一个团体性的竞赛,无法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完成,必须依靠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战胜对手,SJTU-BioX-Shanghai正是这样的一支具有团队凝聚力的队伍,他们往往为了一个DNA转化而通宵熬夜做实验,也为了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而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磨合presentation。队员们不仅训练了他们的科研技术,锻炼了他们的科研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自2009年至今,SJTU-BioX-Shanghai团队已连续8届参加该赛事,其中7次成功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金牌,同时还连续获得全球最佳十六队,亚洲冠军,最佳生物模块设计大奖等等,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团队的成绩离不开交大各级领导的关怀,离不开学指委及团委的大力支持!
    SJTU-BioX-Shanghai团队依托于Bio-X研究院,指导老师为贺林院士和马钢副教授,今年的顾问为王毓舒老师、谢志平教授和2015届iGEM队员殷灿,成员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员与电气工程学院、致远学院的9名本科生组成,队长为赖伊杰,队员为周飞、刘禹程、许瀚文、曹天宇、刘睿豪、王心宇、石雨、张鑫。
    团队参赛项目的介绍与成果记录在官方wiki上,有兴趣者请访问http://2016.igem.org/Team:SJTU-BioX-Shanghaia